
树木经处理,将根部锯断、枝杈砍去、上节细尖剔除,最终形成一根上下粗细相近的圆木,栽植于地,此即为“桩”。自古以来,众多土木工程均离不开桩的基础支撑。站桩之姿,恰似桩稳立地中,因而得名。每一种拳术体系,皆蕴含其独特的基本桩功,作为技艺之根基。
在基本桩功的基础上,又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站桩姿势,各具特色。对于桩功的理解,不同门派有着各自的诠释与侧重。
首先,我们需明确站桩的核心目的何在?
站桩最直接的目标在于实现身心的放松。那么,何种方式最为有效?何种站桩姿势能让人站得轻松自如,持久不疲?显然,那些摆出夸张架势,尤其是膝盖弯曲度大的低姿态,难以持久且易致疲劳。道理显而易见,越接近自然站立状态,越能持久且易于放松。唯有身心松静,方能最大限度降低五劳七伤的风险;唯有顺应自然,气血方能顺畅运行,确保机体免受伤害。因此,“松、静、自然”成为了传统健身锻炼的总体原则。尽管为达成特定目的或发挥人体特定功能,某些锻炼方法可能会在此原则上做出局部、暂时的调整,但这一总体原则始终不变。
一、动作要领
1. 起式身体保持正直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脚尖朝前,避免内外八字,全脚掌踏实地面,确保肩井穴与涌泉穴处于一条直线上。站定后,足心可能会产生发热或发麻的感觉。双手自然下垂,双眼平视前方(亦可闭眼进入凝神状态)。起式的目的,一是凝神聚气,为练功做好思想准备;二是体会气血的运行,引导自己进入持桩状态。
图片
2. 站桩
· 搭鹊桥:舌尖轻抵上齿根,此举旨在接通任督二脉,因任督二脉在口腔处中断。
· 涵胸拔背:意想膻中穴向外拉伸一尺二寸,约三拳距离;同时意想夹脊穴紧贴内衣。所谓“西山悬磬”,指的是肺经要空旷,不使胸部过于紧实。
· 沉肩坠肘:双手合抱于胸前,两掌指尖相距约10公分,掌心劳宫穴遥对两乳头下一寸之乳根穴。以两臂内侧(阴维脉)紧紧抱住以膻中穴为中心的圆柱体(用意不用力)。意想自己身前还有一个自己,轻轻抱住这个“自身”。
· 松腰敛臀:腹部放松但不腆出,腰部向后松弛。具体方法为:会阴向小腹回缩,胯骨前部尖端向后缩向腰部;同时腰部向后突出,两胯骨尖将两肋往上推、往后收,使两肋撑开、胸部放开。此时气从下提起,升向中丹田。
· 川字步:两足与肩同宽,两肩井穴与两涌泉穴相合;两足平行则腰呈圆柱形,两肾俞相合(八字步则会导致腰部扁平)。
· 呼吸:吸气时,命门吸向肚脐,小腹呈凹形,意想丹田处有个球在向后向上转动,重心自动移至足跟,气顺大腿内侧阴跷脉上行至小腹;呼气时,命门催动肚脐,小腹呈凸形,丹田球向前向下转动,重心自动移至脚掌,气顺大腿外侧阳跷脉下行。
· 摒除杂念:初练时杂念纷飞,需即时克服。这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,杂念会由多到少、再到无,最终达到虚无之境。
3. 收式双手缓缓收回,双腿站直。收脚时,如左脚向右收,则左脚脚尖先向右边摆90度,再向右摆180度,直至与右脚并拢。过程中可能会听到骨骼的声音,这是放松骨骼的一种方法。
二、常见错误及纠正
1. 直膝挺立练站桩时应稍微屈膝蹲身,即便是高定位站桩也应如此。直膝挺立易致疲劳、不耐久,且长时间如此可能引发小腿部静脉曲张。
2. 稍蹲即起初学者因怕两腿酸痛而往往一蹲即起,这样功效不显且违背站桩要领。须知站桩又名裆功、马步,若裆部不做撑圆则谈不上练裆功;若两膝不屈、两腿不蹲则无骑马之势,失去了马步的意义。如因病弱可降低要求,把架势放高。
3. 面壁而站有人因听信某些传说而喜欢面壁练功,实则弊多利少。因目前练功环境难以绝对安静,且墙壁能反射声波。面壁者距壁较近、闭目入静时,外界干扰通过声波反射易使练功者受惊而出偏差。
4. 误吸废气当前各大中城市废气公害严重,练功者吸气深则受害更甚。因此选择练站桩的地点时应避开废气源。
5. 身僵气促身体僵硬多因站桩时肌、筋、骨节未放松所致。这样站桩费力且易腿酸膝痛、困乏难忍,进而造成心烦气促。因此练站桩必须注意松静自然,做到体松、气顺、心静、步稳。
总之,练站桩需持之以恒,不可急于求成。只要遵循上述要点,功到自然成。
站桩传承,锻炼咨询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线上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